导航 品达服务导航
当前位置: 主页 舆情管理
  • 舆情监测都有哪些
  • 舆情危机怎样面对
  • 网络舆情如何处理
  • 舆情分析如何做
  • 钟美美模仿老师视频下架事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11
    阅读量2483

    网络标签:乌拉旮旯·钟美美 模仿老师视频 视频下架 约谈 多方回应

     

    (图源:@央视新闻 相关报道中采访视频截图)

    2020年5月,来自东北鹤岗的一名初中学生在快手上以乌拉旮旯·钟美美为用户名发布的一些模仿老师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开始引发关注。5月29日,其大量模仿老师的视频在平台上下架。5月30日,有自媒体称钟美美被约谈导致其模仿视频下架的相关信息开始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传播。6月3日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并称希望多从正面引导,拍一些有正能量的作品,随后钟美美及其母亲、班主任等多方对此事作出回应,网络关注热度持续不断,并引发了激烈的舆论震荡。

    本文依托于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鹰眼速读网相关舆情数据,对钟美美事件在网络上所引发的舆情关注量及其舆情关注度趋势演化、舆情传播平台分布、基于各传播主体的网络舆情话题聚焦等内容展开详细分析,在全面把握其舆情传播态势的基础上,对钟美美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性思考,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舆情研判建议。

    一、钟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演化趋势分析

     

    从钟美美事件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来看,总体来说,从该事件传播初始到接近尾声其舆情热度极高,舆情热度在起伏中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个舆情传播节点。根据事件不断发展,其舆情热度演化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网传被约谈信息引发舆情发酵蔓延

    钟美美相关模仿视频在5月29日之前,就已经存在一定的网络关注热度,其主要是各自媒体之间对钟美美模仿视频的娱乐性分享,但是也只是小范围的互动,传播热度较低。自5月29日开始,在豆瓣小象八卦小组中出现了标题为《模仿老师的东北小孩被约谈了,视频已近删掉了5.29退网》的相关信息,关于钟美美被约谈,模仿老师视频大量被删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上蔓延。到5月30日,钟美美被约谈的网传消息进一步蔓延,@小象八卦 在微博客等社交类平台上发布了“影后钟美美被约谈了”的消息,并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参与讨论,其传播热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5月31日,伴随着网传被约谈的消息以及钟美美模仿视频合计网络上的流传,其传播热度出现了一个小峰值。6月1日——6月2日,开始有部分专业媒体如新京报、头条新闻等介入传播,其传播内容主要为钟美美对视频下架的相关回应,他在回应中称“我不想发那些了,我想换个风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

    总体来看,自媒体对钟美美被约谈的消息进行传播后,网络舆情在发酵中不断蔓延。

    2. 当地教育局相关回应引爆网络舆情

    6月3日上午,@新京报我们视频 、@紧急呼叫 等媒体报道了“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接触过钟美美,并表示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多拍一些正能量作品”的相关新闻。随后这一消息也被大量专业媒体跟随报道,由此网络舆情也被迅速引爆。从上图舆情演化趋势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舆情热度在6月3日呈现陡然上升的趋势。在这过程中,@红星新闻 在6月3日13:39发布的关于市教育局的回应称“教育系统不存在约谈,关于删除视频的问题是小孩和家长觉得不太好自行删除的,咱们没要求他做这个事情”,但是该新闻并没有引发较大的关注。此时网民的眼睛主要聚焦在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这一信息上,并就这一信息进行了激烈的热议。其中包括一些大V博主如@陈迪Winston 、@马伯庸 等都对此事发表了态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3日,@萝贝贝 发布了关于钟美美最新模仿志愿者的相关视频,并称“正能量创作已经开始了”,再一次激发了网友对当地教育局回应的议论风潮。所有围绕着对当地教育局相关回应所引发的网络舆情热度在6月3日——6月4日始终居高不下。

    3. 多方回应延长舆情演进的生命周期

    在当地教育局对钟美美事件作出回应致使网络舆情被彻底引爆之后,多方对此事进行回应。6月4日,钟美美班主任对此事作出回应称“担心对孩子心理有影响 没要求下架视频”,钟美美母亲发声称“视频是我让隐藏的,怕网络上不良评论影响他”。另外,钟美美透过媒体发声,称约谈纯属无稽之谈。随后,关于对话钟美美的媒体报道不断出现,一时间网络上关于“钟美美想考电影学院”、“钟美美模仿的初衷是为了让网友开心”等新闻信息不断出现。6月8日,央视新闻采访了钟美美本人、钟美美母亲、钟美美班主任,对约谈这一网传消息进行了否认回应,至此这一事件算是告一段落。该事件从5月29日开始传播,直至6月9日网络舆情才逐渐平息,经历了自媒体爆料的舆情发端、各方持续回应的关键传播节点,大大延长了该事件舆情演进的生命周期。

    二、钟美美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从钟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分布来看,微博客类社交平台成为最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微博客类社交平台从事件发生伊始,各传播主体就围绕钟美美事件不断创建传播话题,通过有吸引力的话题标题引发网友积极参与进行互动。截至目前,就微博客社交平台上的钟美美事件热点话题数量来看,已经高达30多个,且部分话题的阅读量成功过亿,讨论量也成功过万。

     

    从微博客类社交平台上话题分布来看,讨论量过万的话题基本上都是与事件进展有关,其中各方的及时回应总是能迅速引发网友的积极围观和热烈讨论。由此也可以看出,微博客类社交平台始终是众多媒体发布新闻、庞大网民参与讨论互动的主要渠道,它在引爆舆论、形成舆论高压等方面发挥中强有力的作用。

    另外,新闻客户端的舆情量占比2%,成为第二传播平台,其中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搜狐、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除此之外,各大专业媒体的官方新闻客户端也有一部分舆情量,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标题为《视频下架?被约谈?“钟美美”、妈妈、班主任都正式回应了》的新闻就引发了大量媒体的转发以及网友的关注。

    就微信公众号来说,除了各大媒体在媒体官方微信上发布的关于钟美美事件的信息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的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公众号传播了相关信息,例如,Sir电影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标题为《请把这15分钟还给钟美美》的文章、王开东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标题为《钟美美为何“不美”了》的文章等都产生了较高的阅读量和传播影响力。

    三、钟美美事件各传播主体下的网络舆论话题聚焦

    钟美美事件主要的传播主体分布在专业媒体以及自媒体下的网民群体,他们参与传播的态度和话题聚焦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并且互为作用力,共同塑造着钟美美事件下的网络舆论景观。

    1. 媒体报道议题聚焦

    以网传信息为内容源头介入传播扩散事件

    就钟美美事件媒体最初介入传播主要是以网传钟美美被约谈为信息源头。网络上关于钟美美被约谈的消息主要来自于个别自媒体,在相关消息有一定的关注度后,部分专业媒体如新京报、新京报我们视频、红星新闻等开始报道。就报道内容来说,这些媒体将一是将“有消息传钟美美被约谈”这一点作为报道议题;二是强调了钟美美回应视频下架的原因“是想换一个风格”。媒体最初将网传被约谈信息作为传播点,推动了事件扩散。作为专业媒体,将未加核实的网传信息作为报道内容,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网民对于钟美美被约谈的可信度。另外,新京报在事件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立足于钟美美被约谈这一事件矛盾点,先入为主的发表了快评《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进一步激化了网络舆论。这也是后来约谈消息并不存在的真相出现后,新京报被部分网民诟病博眼球、引战舆论的重要原因。

    以深入采访为报道素材传播事件相关进展

    随着事件的不断进展,大量媒体加入事件的相关报道。从报道议题的聚焦来看,主要以媒体对与之相关的各方进行的深入采访为主,主要涉及当地教育局、钟美美本人、钟美美母亲、钟美美班主任等方的采访回应。但是媒体对这些内容的报道密度十分高、且报道更新频率较快。一旦有一方回应,各媒体总是即时传播,这也造成了网民对相关信息的误读。例如,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有过接触这一新闻报道之后,媒体并没有着力于报道学校与钟美美接触是否是约谈、学校与钟美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新京报等媒体甚至还发起了“怎样看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的网络调查,这无疑成功带动了网友对于钟美美被约谈这一消息的认同。随后即便是媒体报道钟美美班主任、母亲的相关回应澄清并没有被约谈这一说时,部分网民纷纷猜测钟美美方可能被威胁。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媒体在报道各方采访回应时,应该本着全面、连续完整的态度,即时碎片化的报道内容,容易影响网民对该事件的判断。

    以立场鲜明的评论性报道引导网络舆论

    专业媒体除了对钟美美事件立足于基本进展的报道之外,还发表了一些评论性报道,立场鲜明的进行相关的舆论引导。除了前面所说的新京报发表的《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之外,光明日报发表的《包容钟美美的“神还原”就是最好的正面引导》的评论性报道、界面新闻发布了《“钟美美”模仿老师视频下架,是弘扬正能量还是限制创作才华?》的评论性报道、红星新闻发布了《对钟美美的教育别“画蛇添足”》的评论性报道等,这些评论性报道几乎都是以对钟美美的保护为报道立场,辨证看到何为正能量,来强调教育应该具有的包容度。另外,还有一些媒体评论立足于互联网下钟美美走红现象的解读。这些评论报道部分都是在约谈消息被当事方否认之后才发表的,在开头也大都对被约谈进行了事实澄清。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约谈消息是谣言,但是这一风波的出现以及钟美美视频下架的事实确实在网络舆论中打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涉及教育也涉及孩子的兴趣发展,媒体在这时积极进行评论性议题报道,对网络舆论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2. 网民讨论话题聚焦

     

    从网民对钟美美事件讨论话题指向来看,最主要的还是聚焦在网传信息钟美美被约谈、钟美美模仿老师视频是不是正能量作品、对钟美美视频中是否存在丑化教师、孩子身上的天赋与创作欲望该如何保护、教育的包容度等。从网民讨论话题形成的网络舆论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从网络舆论对网传钟美美被约谈这一消息的激烈讨论来看,网民显然已经被媒体以及部分营销号带偏了节奏。在整个事件中,网民舆论最大的抨击点始终是放在网传钟美美被约谈上面,抨击对象直指当地教育局以及钟美美所在学校,即便是后来各方回应相继出来否认约谈,一部分网民仍旧坚信约谈这一事实的存在。这无疑加剧了普通网民与官方的对立,加深了网民对教育机构呆板要面子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对孩子的表演天赋以及创造力展现出极大的包容空间。最初来看,网友对钟美美模仿视频表现出很高的喜爱度,当钟美美视频被相关方面指出缺少正能量时,不少网友对此表现出强烈的质疑,模仿老师到位且能逗大家高兴就不是正能量了吗?所谓的正能量作品到底是什么?而对于钟美美视频中是否存在对老师的丑化时,很大一部分网友认为这像极了我们上学时候的老师,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些视频中并没有展现老师的不良师德,而是展现出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恨铁不成钢。以这样的理由就学生的表演天赋和创造力进行扼杀,具有矫枉过正的成分。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网友认为,孩子可以进行模仿老师的表演,但是尽量不要公开发布。

    四、钟美美事件网络舆情总结思考及研判建议

    纵观钟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过程,一开始个别自媒体为博眼球用“网传”“约谈”等极具挑动性的字眼来传播“视频下架原因”背后的一些猜测,在个体偏见和非理性中将网民情绪推至极端负面;而后官方回应以及媒体对涉事各方的追踪评论等报道内容非但未能平息负面反而将舆论纷争彻底点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民情民意和教育舆情的复杂诉求;以上也决定了最终导致钟美美事件网络舆情走向消解的不是凭借有效的处置和引导来化解,更多地是依靠事件自然驱动的“七天传播定律”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基于此,如何从钟美美事件出发总结思考同类网络舆情的规律性特征,同时针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呈现进行深入观察解读并作出研判建议,成为避免重蹈深陷负面舆情覆辙的关键意义所在。

    1. 总结思考

    媒介塑造社会文化,钟美美事件始于短视频平台止于融合化传播

    当前,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沟通甚至生活的新空间,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更能将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作为相互之间传播的主要渠道。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等以“有视频有真相有故事”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用户,受好奇心影响,一些低龄化包括青少年群体成为短视频平台上颇为活跃的观赏者、消费者和创作者。钟美美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出现的网络红人之一。13岁的他以传神的模仿老师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粉丝,抛开引起大家共鸣的视频内容,一旦创作者本人发生任何风吹草动,极易演化成一起舆情事件。由此可见,促使钟美美事件舆论发酵的初始载体即为短视频平台。通过钟美美事件传播渠道分析来看,舆情发酵后才呈现出了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各所属的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转换,信息互相交织刺激而形成的融合化传播的态势。这一过程之中,媒体跟进报道和新闻评论往往对事件走向和公众讨论焦点产生质的影响。

    实际上,不论是短视频还是融合化传播,网络媒介所塑造的是一种参与狂欢式、包容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表征。一方面,对于千千万万个“钟美美”而言,网络充分提供了参与者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的机会,网红已经打破了年龄职业的禁锢,人人皆可做网红,在虚拟社会交往中为粉丝所熟知的是所扮演的台前的角色;另一方面,对于众多围观者而言,网络提供了新的公共话语表达的新范式,公众将对现实世界批判与期望的舆论意见投射到开放性的平台之上。

    从狂欢到散场,首因效应影响下舆论对网传信息的高信任度难以打破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指社会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对后续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相信第一次听到的,而对后来的说法持怀疑态度。首因效应导致的“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力。钟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起先对于网传信息、约谈真相存在很多的疑问,广大网民急于从网络中获得相关信息而忽略鉴别和判断。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权威性的、准确的消息第一时间出现,小道消息自然就会占据上风。自媒体“小象八卦”所发布的内容至少发酵了5天的时间,网民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约谈”“退网”这种带有强烈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被相信,反而变成谣言的策源地。正因为如此,官方回应“教育局承认学校接触过钟美美”被公众解读为“约谈”确实存在的有力证明,加之部分媒体随即发表评论,“约谈”被认为从侧面得以印证,从而加深了网民误读。在首发信息的标签化作用下,公众已经固化了认知,致使后续信息引导较难发挥作用。

    2. 研判建议

    全方位提升网络素养,网民形成鉴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舆论共识

    网络热点事件总是伴随着各种网传的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对这些或危及舆论向心力的负面言乱或危害网络生态的谣言,网民学会如何避免被操纵和煽动情绪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理性对待自媒体,不枉加跟风评论,谨防充当虚假信息的传声筒;二是将网络素养的提升落实到具体行动,做好监督者,发现问题要及时求证。

    正确“带节奏”,媒体时刻警惕失范性报道用好手中话语权

    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广泛多元,各种信息相互冲撞,加剧了人们的观点对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媒体如何通过专业性的力量及时过滤掉不实消息、疏解网民非理性情绪同样值得探讨。相反,如果媒体一味滥用话语权,长期以讹传讹,只会渐渐失去公信力。媒体应发挥好传播新闻事实的角色,提高正确应对舆论纷争的能力。同时,还应重拾“把关人”角色,融合化传播背景之下,把关人的重要价值不应该被忽略,通过正确“带节奏”而非迎合公众情绪,获得非理性传播主体的信任基础。

    构建逻辑闭环,回应主体增强舆情意识于良性互动中寻求问题解决

    面对新舆论环境,舆情回应主体构建“闭环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部门如果未能及时跟进处理舆情事件或者回应后所产生的效果有限,即无法形成良性闭环。因此,回应主体在循序渐进地互动中拆解网民疑虑点,做到有针对性地逐一破除,才能更好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舆情事件的主导权。

     

    还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请留下问题以及联系方式会有专业的人员为您解答

    0/500
    姓名 姓名
    手机 手机
    微信 微信

    项目服务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