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品达服务导航
当前位置: 主页 舆情管理
  • 舆情监测都有哪些
  • 舆情危机怎样面对
  • 网络舆情如何处理
  • 舆情分析如何做
  • 如何引导好网络舆情走势?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18
    阅读量252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发声”已成为群众除上诉之外表达诉求、自我维权的新途径,5G时代的到来将让信息传播和获取空前便捷。基层党委政府作为一线执行者,在处理信访、民生、征地拆迁、环保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时,面临着来自“网上网下”的双重压力,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网络舆论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诉求复杂多变。在网络新时代,诉求内容更加宽泛,诉求方式也逐渐由单独发声转变为集体发声,诉求目的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组织化、结社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多重文化交叉影响。由于网络发声的便捷性、随意性、隐蔽性、规模性、影响力以及网络违法追责机制的缺失、滞后,不良文化在网络上的交叉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扭曲网民思想。

    (三)舆论掌控难度加大。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快速上涨,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观点、看法、评论,社会进入“人人可发声”的网络时代,导致责任机关对多变的网络发声渠道、内容难以甄别、把控。

    二、基层网络舆论工作现状

    (一)基层矛盾多。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政府执行能力的不平衡,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部分群众之间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矛盾,矛盾不断交织、累积、扩大和发酵就有可能反映在网络上形成舆情。

    (二)机构设置少。现实情况是基层网络舆情管理一线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编制安排、人员配备、技术保障不足或不到位。

    (三)管理能力弱。许多地方重经济指标重项目建设,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舆论,该“抓什么、怎么抓”认识还不够准确和深入,缺乏舆情处置的理论储备和知识技能。加之经费有限、设备老旧,面临着舆情发现滞后、研判不足,往往错过最佳处置时间。大多采用封堵、删除等单一化方式,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信息公开不到位。网络舆论发酵往往来自于信息量不对称和信息渠道不畅通,参与舆论的群众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很容易相信网络平台上的片面叙述,先入为主产生某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观点。当政府声明和网络舆论不一致时,围观群众往往会陷入“信政府还是信舆论”的两难抉择。

    三、多维度入手抓好网络舆论管控

    (一)成立应急小组,认真对待舆情。由多个镇属部门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小组,加强线索收集整理工作,打通政府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做到对各个领域、各个村(居)可能会诱发网络舆论的事件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另外,在舆情爆发的第一时间,针对事件情况及时发表声明或辟谣,防止事态升级。

    (二)强化政务公开,降低舆情发酵率。要解决“信政府还是信舆论”的问题,就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让政府发表的声明,有据可依,掷地有声。一方面,简化依申请公开程序,敢于公开,向群众做好解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另一方面,强化网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消灭信息孤岛,运用网络平台解决网络问题。

    (三)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处于群众生活第一线,党员干部的言谈举止、工作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级决策部署的落实和干群关系的好坏。作为一线执行者,要突出正面宣传,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让主流思想舆论占领宣传阵地;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善于发声,及时向群众做好解释、增强舆论引导。要切实增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精神共识和价值认同,使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树立依法依规管好思想理论阵地、新闻舆论阵地,充分利用好文化阵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四)强化矛盾化解,缩小舆论源头。由于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常常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拉近距离增强感情,提高群众对行政工作的理解度、认可度和认同度,扎扎实实践行好为民服务宗旨。另一方面,要拿出实际行动,对群众反馈的问题早分析、早研判、早回复、早解决,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疏导安抚群众情绪,从源头上遏制矛盾扩散。

    还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请留下问题以及联系方式会有专业的人员为您解答

    0/500
    姓名 姓名
    手机 手机
    微信 微信

    项目服务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